当代购逐渐成为大学生为赚取“零花钱”而一一试水的渠道,汉语言专业大三的黄飞已俨然成了营销道路上的“先导者”,立足纯手工包装,靠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营销之路。凭借他的营销策略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师大风光系列明信片,6个月已成功卖出3000套,共收入两万元。
挖掘市场,开辟自主营销模式
黄飞是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汉语言复合专业12级的学生,源于巧合,他做起了明信片销售这貌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2014年,已经大四的学姐金新将他视为“衣钵传承者”,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的理念将明信片销售继续做下去。
接棒明信片销售并不是他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源于黄飞一直以来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思考。他发现每到毕业季,大四学子都希望能以照片留念的方式将大学生活保存下来。在这里黄飞发现了明信片的潜在市场,他认为合影留念的方式较为传统,而明信片的存递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小清新”的追求。明信片区别于电邮的联系无间,无论是刚刚步入学校的大一新生,还是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四毕业生,明信片这一载体总能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效果。而“师大风光”正是一个适合校园大学生最佳的明信片主题。
有了这样的想法,黄飞开始寻找自己的“明信片合伙人”——汉语言复合专业的卢俞颖和汉语言专业的杨智存。三个文科大学生,自此联合踏上了明信片营销之路,经有序地协商分配之后,黄飞负责货源和客户开发,卢俞颖负责团队收支,杨智存负责设计和包装。在今年4月,“师大养鸽人”正式上线。
“师大养鸽人”的营销模式以寻找货源提供方为根本,依靠一位学长成立的工作室设计明信片内容,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就此开展流水线工程。学长主要进行“师大印象”明信片主题拍摄,再由三人小团队自主设计明信片的套装外壳,亲手包装,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自产自销。
走进新生群宣传,走向北门文具店销售
尚未开学,黄飞就潜入校内多个QQ群,以“广告君”的身份定时植入“师大印象”明信片的相关信息。“师大养鸽人”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对应网店的线上宣传也“不甘示弱“,及时推出第一版明信片的样品信息。强大的宣传攻势让新生们未开学就对此有了熟识度。
“两个人1000套明信片,从西站搬回学校,也是第一次。”为参加第二天的跳蚤市场,一拿到货源,黄飞和杨智存马不停蹄地开始包装。将12款不同内容的明信片分门别类,再从12摞里挑出,放进亲自设计的包装壳里。两位“包装工”一直忙到凌晨2点,小睡片刻,5点就出发去参加跳蚤市场。“期间没有想象中的劳累,反而有一种兴奋感。”
除了长期合作伙伴---师大E站,“师大养鸽人”的线下销售就只剩下摆地摊和学校、院等组织的跳蚤市场两种选择。在校园里摆摊销售注定会被巡逻的保安追赶,但是他们却笑着说:“我们有着同校园巡逻保安打‘游击战’的丰富经验。曾近一晚上就被赶了十多次,但依旧坚持多卖出一套明信片。”团队会选择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去摆地摊,比如开学季、国庆长假前期、毕业季等,因为此时的人流量较大,能高效率地提高我们的销量。
刚接手后迎来的毕业季,团队用躲避保安2小时的辛苦,合计卖出了400套明信片。“刚开始,苦是苦了点,但是每卖出一套明信片就高兴得跟个孩子似。”万事开头难,只要再坚持一点点,总归是有收获的。
为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北门林立的文具店与“格子”铺俨然成了黄飞眼中的机遇。在营销起步阶段,他们几乎“泡”在了北门大大小小的文具店里,为得到一个合作机会,不厌其烦地跟老板协商。“不好意思,我们没想过要引进明信片售卖。”第一次,七、八位店主都给他吃了“闭门羹”,店主提出售卖明信片所给的利润空间太低,即使黄飞提出店家与自己的利润所占比例为5:2,对方仍觉得不可行而拒绝合作。然而这样的拒绝声反而鼓励他继续前进。有了被拒绝的经验,黄飞在沟通时主动提出“售后服务”,第二次,团队提出对于对外展示的明信片可以提供免费换外包装的服务。最终赢得了一位店家的信任,与之达成协议,为团队又开辟了一个客观的销售渠道。
每天下课后,团队都会抽出一定量的时间集合商量下一步的工作进展、整理订单、包装、送货。往往在讨论完之后又匆匆赶去文具店看看当天明信片的销量,接着又去杏园主干道摆起了地摊。对于他们来说,来不及吃晚饭成了“家常便饭”。
不为盈利,另类回报终收获
除了团队盈利,他们也关注爱心公益事业。去年“师大养鸽人”参加了数理信息学院的举办的“爱心小跳蚤”的公益义卖活动,活动过程中将整日所得的盈利10%用于爱心捐助。
“虽然当天我们的盈利不多,但是我们捐助了当日20%的盈利,除去营销,我们更看重活动背后的含义。”黄飞表示今后有机会仍会继续做公益,扩大“师大养鸽人”的影响力。
“我们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版权,得到成长的同时,把这一份营销做得更好。现在我自己的生活费是不用愁了,但我更想把这个团队做的更好,我更想汇集专业性设计的人才。”黄飞在此也发出自己的“邀请函”。
据悉,“师大养鸽人”已经拥有两家微店,并且设计出了自己的商标,还赞助了本次我院的营销大赛。团队在与时光漫步工作室合作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师大校友、学子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印象师大”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