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潋紫在行知学院给学弟学妹们签名
未播先火的《如懿传》 原著兼编剧流潋紫就出自这里
今年,由周迅、霍建华主演的《后宫·如懿传》将与观众见面。该剧未播先火,一度被网友称为年度最受观众期待电视剧。除了主演的人气度,这部剧的火热与原著作者兼编剧流潋紫是分不开的。
2012年,《后宫·甄嬛传》火遍全国。虽然已经过去近五年,仍有卫视不断重播,剧情也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多少说明作者及编剧流潋紫的创作能力和写作功底。
除了流潋紫,行知学院还培养了一个“学生作家群”。国内最优秀青年诗人之一,与著名诗人臧棣、于坚一起获国际华文诗歌奖的许中华,中国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吴洲星,女生魔幻小说第一偶像作家王羕蓉,签约晋江文学原创网的解琴绮,以及90后作家后博寒、新秀作家祝含瑶、《魔兽》同题材原创网络小说作者孙超、《诗剑情侠》网络小说作者蒙展翔……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行知学院不仅出了许多商业精英,还“盛产”优秀作家。这所学校到底是怎样让学生走近写作,圆他们的作家梦呢?
兴趣为先 依托学生社团启蒙创作梦想
今年4月,因为为中国新锐导演金华青拍摄的剧情短片《羊儿满山坡》担任编剧,行知学院大四学生李欣仪和她的团队受邀参加第70届戛纳电影节,她是浙师大第一位走上戛纳红毯的学生。5月初,这部影片在巴厘岛世界短片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
在行知学院,爱好文学的学生常聚在一起,组建了文学创作与评论社、文谭社等文学社团。学院还开设了学分制班级,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向爱好文学的学生无门槛开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知学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力为每一个梦想搭建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老师总是鼓励热爱写作却缺乏信心的学生,让不少在校生有“创作理想”,走上创作道路。“文学的路要走得有底蕴,训练最初可以由模仿开始,慢慢锻炼自己的技巧。”文学创作与评论社指导老师俞敏华说。
学院有一个求知通讯社,培养了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自2012年来,通讯社共有1000余篇外宣报道见诸《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湖南日报》《金华日报》《青年时报》、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光明网等媒体。
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语言文化节、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文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有写作特长的学生。
厚积薄发 开设“三课堂”助力学生写作
创作灵感固然重要,但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理论基础,也难以铸就好的作品。行知学院考虑到这点,走出一条新路子。在夯实第一课堂,注重“实基础、厚素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三课堂(第一、二、三课堂分别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
在培养创作人才时,学院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展强化写作课程训练,要求撰写读书报告、鼓励短篇文学创作等,进一步激发和鼓励学生创作欲望。学院在每个学年短学期,都为学生进行写作实训,并开展文学作品展示周等活动。
2015届毕业生祝含瑶回忆道:“大学里,文学创作与评论社的俞敏华老师会鼓励大家多投稿或去网上连载,也让我们写批判性评论性文字,很有意义。”她说,这样的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对提升写作非常有益,“学长们会鼓励我创作,我也鼓励学弟学妹多写多发”。
在60周年校庆期间,行知学院成立青年作家研习所,这是在积极推进作家和评论家培养方面开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行知学院青年作家群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用10余年积淀,行知学院打造出颇具特色的“学生作家群”,把一批又一批“学生作家”送入文坛。目前,行知学院学生公开出版的文学专著已达36部,累计发行作品数百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