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我院“约时间”项目组团队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后,我院在一类、二类学科竞赛中同样大获丰收。两个月来,我院共获得11个一等奖。其中浙江省第四届汉语口语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获得两个一等奖,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预赛获得三个一等奖,其中工学分院徐焕磊小组进入全省前四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
浙江省第四届汉语口语大赛:与诗文的奋斗故事
11月12日-13日,浙江省第四届汉语口语大赛决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我院的比赛成绩位列所有参赛本科院校中第五位,独立院校第一位。来自文学分院的毛语晨和商学分院的何家秉获得一等奖,董雯婉获得二等奖,俞康康和余雅婷等获三等奖,付湘虹、占梅英、俞敏华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汉语口语竞赛)
平时选手们挤出课业和工作外的时间,争取把作品背到出口即顺。平时在培训期间,以抽背作品,考察即兴为主。从纯内容的背诵到朗诵出感情,再到模拟省赛,抽作品背诵和即兴演讲,选手们用四个月时间背下40篇诗文篇目,准备好40句即兴演讲主题句,终于自信地站上比赛的舞台。
金融151班的何家秉分享自己参赛的收获,他说:“参加汉语言的学科竞赛压力肯定很大,我没有汉语言的同学那么多的古诗词积累,所以在情感把握方面我需要看更多的专业视频、录音等等。”
何家秉知道自己最大的短板是即兴演讲,于是他在比赛前就将每一句即兴演讲主题句理解分析,并准备好自己要讲的故事。他把每一篇即兴演讲都当做备稿来对待,一个句子一篇演讲稿,40个句子就是40篇,厚厚的一叠打印稿里是近三万字的背诵材料。
何家秉说:“算是笨鸟先飞吧,反正整天就对着电脑,到后来我的资料全都‘受伤’翻破了。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坚持’,所以能在这次汉语口语大赛近一年的准备中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谈到演讲技巧,另外两位选手董雯婉和毛语晨都认为,演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空洞,演讲内容来可以来源于平日读书时的积累或者是实践时收获的感悟。比赛中,董雯婉将自己在北京实践的故事和报社实习的故事运用到演讲中,毛语晨则在演讲中分享自己平日小说创作的感悟,获得评委老师一致好评。
平日里的魔鬼训练让这群孩子们难以忘怀。大家一起围坐在会议室里讨论、背诵,为了一个即兴主题争得面红耳赤。指导老师付湘虹也发朋友圈说道:“被鞭子疯狂抽打着的陀螺般旋转了几个月的日子,随着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不俗的战绩戛然而止!不舍,不适!孩子们的才华让我欣慰!孩子们的拼搏让我感动!羡慕你们的青春,只因我也青春过!面对你们,我唯一值得骄傲的只是你们不曾老过……”
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无碳小车中的创意
12月11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预赛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落下帷幕,我院学子经过场地预赛、拆装比赛、拆装后场地决赛、现场加工比赛、理论答辩等5个环节的角逐,获得3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一组获得了国赛参赛资格。
(无碳小车近图)
(无碳小车训练)
(组员制作)
获得一等奖的3支队伍分别是:由徐洪、李新辉指导的徐焕磊、潘拓辰、朱启栋小组,由李凝、徐洪指导的夏和山、卢乐鹏、季士琦小组,由蒋洪奎、李新辉指导的王挺、龚姚姚、刘祥小组,其中徐焕磊小组获得了国赛参赛资格。
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由国家教育司发起,由省教育厅主办。旨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届比赛的主题是设计一种小车,用重物下降的势能驱动小车,完成特定的运行轨迹,完成绕桩等功能,并完成现专用拆装、现场加工零件等工作。
据参加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学生介绍,他们比赛时需要在一小时内拆装完成无碳小车,并且拆装过后的小车需要能走出符合要求的曲线以及整体的稳定性。
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多数选手选择留在红五环工程机械实验室里设计、制造及组装小车。半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校赛到省赛的磨炼。参赛选手徐焕磊介绍说:“我们从7月份开始准备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从设计小车结构,逐步加工零件用了近十天左右,组装完小车后,又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对第一代小车进行调试,测量参数及评估稳定性等等。之后我们再针对调试出来的参数结果以及机构上的不足进行改造创新,力求挖掘更多该类型机构小车的潜力。”
与其他人设计的无碳小车不同,徐焕磊小组设计的无碳小车采用了偏三轮式。
“省赛规定要用三轮车,但别人的小车前面的轮子都放在小车正中央的位置。”徐焕磊笑着说,“但是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把前轮放与左主动轮同条水平线上,利用我们小车的转向机构来控制前轮转动,从而达到小车能够遵循我们之前所设计的曲线运动的效果。”
“跑‘S’型曲线其实本来是要装两个单向轴承达到两侧轮差速的目的,由于单向轴承的摩擦力大不稳定的缺点,我们就使后面的左侧大轮作为主动轮,右边的小轮作为惰轮,即无任何动力,起着一个甩轮的作用,同样也能达到单向轴承所起到的差速作用,而没了单向轴承的不稳定的缺点。右边的后轮作为惰轮,为了再增加小车整体稳定性,因此我们将其设计的十分轻巧。”徐焕磊介绍了自己小组的设计特点。
徐焕磊小组的偏三轮无碳小车是今年实验室的创新,最终他们小组靠着这辆小车在省赛中杀出重围而进入全省前四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对于来年的国赛,徐焕磊说:“原本省赛是跑‘S’型路线,国赛被分配到跑‘8’字型的无碳小车,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是在准备跑‘8’字的无碳小车。新的征程新的开始,我们有信心在国赛中依旧能发挥出我们的正常水平与全国高校的选手进行搏斗,为实验室,为行知再添一个国奖。”
据悉本届比赛我院从6月份开始启动,历时7个月多月。全省共有40所院校320支队伍参赛,共评出一等奖21项,4组获得国赛资格。
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视觉背后的故事
11月27日,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摄影竞赛复赛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我院共有两件作品荣获本届省摄影竞赛一等奖,分别是设计艺术分院郭起橙的作品《晚年》,以及商学分院张雨蓥的作品《回不去的家园》。
本届浙江省摄影竞赛主题为“家园”,“家园”在汉语中是对出生和栖居之地的经验性表达,它寄寓着熟识、亲近、眷恋、舒适等情感因素,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据悉,本次摄影竞赛共收到73所高校的1984件参赛作品,我院共有31件参赛作品,参赛选手在高婷婷、林友桂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深入进行创意构思,准确把握竞赛主题,在竞赛中获得佳绩。
我院参赛的31幅作品中共有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得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五个。一等奖:郭起橙《晚年》、张雨蓥《回不去的家园》;二等奖:谷芳《对话另一个自己》、胡程程《凌晨三点的火车》;三等奖:吴怡人《书店》、丁梦兰《手工作坊》、钟嘉怡《乐园》、林州《融》、卢悠悠《发展》。
郭起橙拍摄的作品《晚年》选择了残障的孤寡老人。在她的照片中有一个没有完整脑袋的老人,但是在照片中没有呈现,因为老人的防备意识比较强,可能会有一种攻击性的行为。“我们正常人去看一张照片是因为一个老人露了半边脸,但其实是因为这个老人只有一半的脑袋,另一半脑袋因为事故失去了。”
(《晚年》 郭起橙 摄)
《晚年》的指导老师高婷婷说:“摄影作品首先要贴近生活。摄影的主题源于生活,所以要有发现的眼睛去关注身边的事情,这个是很重要的。《晚年》的作者就是去找了这样一个视角:孤独的老人的状态是不被我们关注的。而摄影师要去找一个别人看不到的视角去选择拍摄,能够带动别人去发现、关注。”
高婷婷说:“郭起橙这个学生是比较认真的,她会一直跟拍,而且拍许多遍,比如说跟拍环卫工人,但是视觉冲击力上不够,所以她又重新去找,找到了残障老人。”
会计学专业的张雨蓥也获得了一等奖。她的《回不去的家园》的作品主题是人在迁徙过程中所离开的故土。介绍的是一个叫钟艳芬的女人,在找故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阿姨,她也住在离自己原来房子不到5分钟路程的地方,那天她真好去看老房子。
(《回不去的家园》 张雨蓥 摄)
张雨蓥说:“她一度以为我是记者,态度很强硬的拒绝了,后来我在转回来的时候她还没走,她情绪也已经平复下来了,我再跟她解释,她才勉强答应我拍,后来她说,因为她出了车祸才残疾的,又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对座轮椅的她而言房子门槛太高,就搬到她姐姐家去住了,这么一住就是10多年,原来的房子也废弃了。”
她说:“其实在社会巨大变动之中,我们失去了我们曾经拥有的家园,我们的住所也几经变更,这样的时间成为我们心头的创伤,我们拥有新的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带有我们印记的旧的东西。”
此次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摄影人才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
浙江省第十五届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决赛于2016年11月11日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举行。本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023件,其中交互式课件67件、微课81件、网站80件、平面346件、动画141件、DV196件、移动应用112件。
我院在本届大赛中选送的9件作品参加了两个类别的角逐,最终有2件作品入围决赛,并分别荣获省二等奖、省三等奖各1项。